电子肛门镜检查通过专用设备观察肛门及直肠部位病变,一般情况下,其过程包括检查前准备、体位摆放等步骤,规范操作对准确诊断肛肠疾病较为重要。
1、检查前准备:患者需排空肠道,部分情况可能要求提前进行灌肠。医生会详细告知检查流程与注意事项,缓解患者紧张情绪,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。检查设备会进行严格消毒,确保操作安全。
2、体位摆放:患者多采取左侧卧位,双腿屈曲靠近腹部,充分暴露肛门部位;也可能采用膝胸位,即双膝跪地,胸部贴近检查床。合适的体位便于医生顺利操作,保证检查视野清晰。
3、设备插入:医生在电子肛门镜镜头及镜身涂抹润滑剂,轻柔地将肛门镜缓慢插入肛门。插入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反应,根据个体情况控制插入深度,一般进入直肠下段即可。
4、观察操作:插入到位后,医生打开电子肛门镜光源,通过显示屏观察肛管、直肠黏膜颜色、形态,查看是否存在溃疡、肿物、出血点等病变。必要时可采集图像留存,或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。
5、检查结束:观察完毕后,医生缓慢取出肛门镜,用纱布清洁肛门周围。患者稍作休息,无不适即可离开。若检查中取了病理组织,需按医嘱进行后续护理与复诊。
接受电子肛门镜检查后,患者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,避免剧烈运动。若出现肛门疼痛加剧、便血增多等异常情况,需及时就医。遵循医生指导做好护理,有助于身体恢复,也能为后续诊疗提供良好条件。
电子肛门镜的禁忌人群
肛门局部急性炎症患者:肛门周围存在疖肿、肛周脓肿等急性感染病灶时,镜体进入会挤压病灶,加剧疼痛,还可能导致炎症扩散,引发更严重的感染风险,不利于病情控制。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:检查过程中产生的刺激可能诱发血压骤升、心律失常等状况,患有心肌梗死、严重心力衰竭等疾病者,难以承受检查带来的应激反应,威胁生命安全。肛管直肠狭窄者:先天性肛管狭窄或因瘢痕挛缩导致管腔变窄,电子肛门镜无法顺利通过,强行检查会造成肛管撕裂、出血,甚至损伤直肠黏膜,加重肠道结构损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