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ICA情怀:从光学设计谈徕卡镜头

LEICA情怀:从光学设计谈徕卡镜头

但是计算机能自动生产出经典名镜?你在逗我吗!真正设计经典名镜的部位,是光学设计师的头脑。就好像你得弄清楚自己想去哪里,这样地图才派得上用场一样,一般商业用光学设计软件可以将一些设计最佳化,但是如果原始设计有问题,即使再怎样矫正,也是没什么卵用。

全球各国的光学厂商使用类似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。这些广泛被摄影工业采用的软件包括Code-V、Sigma、ZEMAX等等,但是他们的设计成果却大相径庭。任何镜头,不论是新款或旧款镜头,都是由所谓的“镜头特性”来区别的,比如用:镜片数量、玻璃种类、曲率、镜片厚度、镜片群间距这些数据,来描述一款镜头。镜头的设计是一种创意,依靠的是丰富的经验,以及对光学特性的一种直觉。这是目前徕卡总公司设计镜头的准则。

(1943年Wetzlar小镇的徕卡总部)

如果说,当年的经典名镜设计都是由“某一个设计大师”自己苦心孤诣多年所创造出来的的光学杰作的话,魔王只能告诉你醒醒吧!那是老法师的神话!事实上,在现实光学设计中,通常是由一位设计主管(比如Walter Mandler)负责指导一群大部份为女性的工作者,对的,就是很多妹纸!她们负责大量十分重要的计算工作。设计主管负责指导和把握整个设计,灌输设计思路,他从手下的计算中获得数据,并从中决定究竟是继续原设计还是要做调整。

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出现之前,为了计算这些光学公式,唯一的方法,就是使用对数表以人工计算。在上世纪30年代,光学设计师靠着对数表,一天只能完成50道表达式,因为在计算时很容易发生错误,所以每一道表达式都必须检查两遍。如果1被当成7,就会导出很严重的错误。所以当时的光学表达式都讲求誊写时要非常清晰,不能草草了事。Erwin Puts曾经翻阅过当年徕兹公司所保存下来的光学设计原稿,以及大量的计算图表,全部誊写得非常工整,以便阅读或供其它部门拷贝。这些都是早期光学设计师的心血结晶。一只六枚镜片组成的设计,每一个镜片表面都要计算200道光线的轨迹折射,整组镜头要3000道运算,这需要足足计算三个月的时间。这些原稿从来都不曾公开过,可见早年在徕兹公司的光学设计工作是难以想象的艰辛。

在大多数场合中,大角度光线的光学计算公式,对光轴轴心的光学计算没有太大帮助。但大光圈设计或广角镜头的设计,由于光线的进入角度很大,因此要非常慎重考虑大角度进入镜头的光线。平行进入的光线对于中央区域的成像很重要,但对于远离像场中央区域的成像则不具有多大的意义。入射角度大的光线可以分为垂直的和水平的两个平面。经过垂直面的称为切线光线,经过水平面的称为径向光线。这部分的光路则需要特殊的公式来计算了。但这些公式极为复杂和繁琐,人工计算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即使对于现代的高速计算机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因此在现实设计中设计者都力图避免那些计算(径向光线),或者只进行近似计算,LEITZ和ZEISS都是这样做的。最终的计算,毫无例外的都是折衷的结果,既有已知变量,也有未知变量。

像差——镜头设计种最核心的元素

我们都知道,光线是由不同波长的色光组成的,而且当光线进入镜头时,不同波长的光波具有独特的光路,理想的光线不可避免的被镜片所干扰而产生像差。镜头设计的第一要素就是对这些像差进行了解和控制。通过三角几何函数可以计算出校正的光线路径和实际的偏移量,这两者之差就是光线路径差,作为控制像差的依据。典型的像差有:球面像差(球差)、彗星像差(彗差)和像散。说来也很狗血,虽然我们不是很清楚30年代以前的早期光学计算工具,但已经有很有用的校正公式可以用来校正光学像差了。

过去,由于对像差的校正需要大量的计算,光学设计者对像差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某些理论知识上,而实际使用非常有限。因此对于特殊光路的校正方面的知识是不完善的。难怪Zeiss的Sonnar和Leitz的Summar到底孰好孰差的争论,会从那时一直延续到现在。设计师们也只有从一张空白的设计草图开始着手,才能知道该如何校正镜头设计。

像差种类是在太多了,可以简单归为三大类:第3级像差,第5级像差,第7级像差,“3”、“5”、“7”分别代表上面各种像差在方程式中的指数。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第3级像差,就是希德尔(Seidel)像差,希德尔是第一个对其用数学方法对像差进行全面描述的人,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。“第3级”这样的命名确实容易混淆不清,因为第3级像差是所有像差中最重要的,不明白的人会以为还有第1级像差更重要,哈哈。

即便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现代,要想把所有像差控制在满意的程度,也是相当非常以及特别的困难的:比如,当你把所有的第3级像差都控制好了之后,你将会碰到来自第5级像差的干扰。和第3级像差相比,第5级像差更加多变和难以控制。一旦第3级像差得到了很好的控制,而使得成像的模糊圆变小之后,新的像差又产生了,而且这些新的像差对画面的影响会使你更为抓狂(魔王在写这段的时候已经被各种像差搞抓狂了,此消彼长,就像街机里的打鼹鼠一样)。像差造成的结果通常都是一样的:反差降低,使整个画面变得模糊。

像差对成像的影响是致命的,这也是为什么MTF会成为现代镜头设计的强大工具之一。MTF可以告诉你你的镜头设计需要在什么地方加以改进。

现在我们应该理解为什么老的镜头设计就是那么费事了。首先是对于高等级像差在理论知识方面就欠缺,要想很好的校正希德尔像差,镜头设计人员不得不面对庞大的计算工作。因此设计者通常是从创造灵感或者先前的著名设计着手,勾勒出大致的光路草图,如果草图前景一片光明,就继续设计。为了在合理的时间和预算内达到结果(早期的资金是很有限的,都是小作坊形式的光学厂),设计者只好省略一部分光学计算,当准确计算不可能的时候就利用近似法,并且使用那些已经准确掌握其特性的光学玻璃。

当然,希德尔像差是不可能完全校正的,设计者将不得不寻求校正的平衡,或者尽量减少它们的影响。但随之则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暗角!是的,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。实际上,许多镜头设计都把暗角来作为一种“特色”。业余的镜头测试报告经常批判某些镜头的暗角(比如某ET),殊不知一定程度的暗角是可以提高成像质量的!

最显着的例子就是Noctilux 50mm F1.2,在之前夜神的推送文章也提到过这个问题,这款镜头的暗角要比Canon 50mm F1.2要更明显,然而在全开光圈时的画面素质,却比Canon要好很多。因此,老一辈的镜头设计天才们(Berek,Bertele)走出了两条路:第一,首先要创造一个本身就很少有像差的基本设计,而且这个设计本身就适合校正。Tessa就是这样的好例子,设计者在同时也必须考虑其它的诸多变量,这是成功设计的第一步。

Leica M5+Noctilux 50mm F1.2

下一步,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步,就是要让设计具有足够的制造公差。老的设计比如Hektor 50 F2.5就是因为制造公差太小而导致成本太高。

一般用家常会试用几种不同的版本,以得到满意的镜头。这也就不难理解严肃的摄影师为何会选用不同的镜头测试,使用直到满意为止了。为了平衡不同的像差而不得不保留一定量的残余像差,而且也不是每位设计师都能够灵光乍现地想到最好的解决方案。因此,从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,关于Leitz和Zeiss的经典镜头的“味道”(真的味道也好,老法师的玄学也好)的争撕逼就一直没听过。直到今天,光学设计与计算和使用者的期望值也始终没有在同一水平线上(其实说白了,是使用者总是把拍不好的责任推向器材,个人技术原因,感觉器材好委屈)。

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意义

计算机辅助设计引进的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计算得更快,并且进行更复杂的大角度入射光线的方程计算。

但是,计算机也带来依赖的问题,结果现在的设计人员对各种像差的了解比以往还要不足,导致射入镜头的光路数量大量增加,镜片的数量也变多了(以前设计受到人工计算限制,越多的镜片数量,则意味着越多的计算量和变量,这完全是给自己找麻烦)。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进,让使用更多镜片成为可能,更多的镜片也给设计人员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。由于有更多的镜片来设计,设计者就更能控制像差。更多的镜片也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,也更加趋于更严格的制造公差。M135mm F3.4 APO有5片镜片,具有真正的APO校正能力,但它却不能保证没有衍射极限。要降低衍射的问题,加镜片固然是一个方法,但成像素质却更难以保证,并且制造公差也更加严苛。

借助于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力和对光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,从以往的五种希德尔像差,到今天已经扩展到60多种像差。设计人员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来操纵镜头的诸多变数,诸如前组镜片直径(滤镜尺寸)、重量、镜头接环直径,光圈的位置等等,都是固定的,大大束缚了设计人员的脚步,这些限制可以直接影响到像差的校正。

所以,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,对新镜头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,很典型的就是Summilux50 1.4 E60,Leica要求完成两个设计目标:一个是收缩光圈后画面素质显着提高;另一个是全开光圈时整个像场要达到非常好的素质。这两项要求都是它们的前代版本所未能达到的。

计算机对于今天镜头设计的重要性,在于它是设计的最佳化工具,而不是设计工具。光学设计已经在60年代定型了,之后的日子,都是在找平衡点。以之前的像差为例子,成像时实际形成的是个扩散的区域,我们可以确定每条偏移的光线并计算出成像的模糊圆。理想状况下,模糊圆应该是非常小的,所有的光线和颜色都应当很结实地汇集在一起,我们可以让计算机来完成这项工作(比如计算曲率,镜片所需的厚度以及镜片之间的距离),从而得出尽可能小的模糊圆范围,而且用计算机来进行这项工作也相对省时省力。然后由设计者来进行最佳化选择。这是计算机最重要的运用。大多数光学设计程序其实更应该被称为最佳化程序,由设计者来决定哪些应当最佳化并且最佳化到何种程度。

(电脑显示双高斯结构镜头在某一点时表现的图形)

现在各厂家的镜头的表现都很好并且极为接近,各种天花板线满天飞,这要归功于各家厂商都是利用计算机来寻找优化点的原因。所有计算机程序都在寻找同样的点,而且最后总会找到一个。

但是,这会导致非常粗暴的倾向性设计结果:如果你所需的最佳值没有找到,你可以增加镜片数量来得到漂亮的MTF图(某马厂现在常干的事儿)。一家相机大厂不可能永无止境地寻找最优化点,因为那将需要上千万年的计算时间。于是当预算用完的时候,你不得沿用原来的设计。如果一个光学设计是非常好的,那么最终得到的MTF图当然非常漂亮。但反之不然:一张漂亮的MTF图绝不等同于一个好的设计,所以通过MTF去粗暴评判镜头设计的优劣简直是扯淡。

(现在的solms徕卡总部)

现代LEICA镜头的设计是用来发挥传感器极限的,如果说有什么设计指导原则的话,那就是:对低频空间频率的极高的反差表现(形象点讲就是刻画物体的轮廓的能力,就是所谓大反差)和对高频空间频率的高反差表现(形象点说就是尽可能细微的记录细节的能力,也就是所谓微反差)。这种表现本身就是极难做到的,而且还必须有全开光圈时候对于像场的大部份区域要有上述的表现!这也就是徕卡光学丧心病狂追求的表现。

要特别注意的是,ZEISS和LEICA对于光学设计的不同态度是:ZEISS同样重视对低频空间频率的极高反差表现,但对高频空间频率的高反差表现则并不那么重视。ZEISS用来校正误差的作法,对LEICA而言是不能接受的。所谓的LEICA的标准,意味着必须更严格地校正球面像差和色散,所有设计人员对于镜头设计的基础,也就是光学特性也要有深入的了解。有时候要花上超过一年的时间,才能彻底了解一张草图设计能不能量产。这也就是为什么,魔王一直对蔡司并不感冒的原因,当然,主要还是穷!

没有对此的理解,设计人员永远也不可能找到设计的优化点。一个可以记录高频空间频率很好反差的设计要求很严格的公差范围。极微细节的反差的再现对于对焦和加工校正的误差是极为敏感的。LEICA镜头从一开始,就由有光学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共同组成的设计小组来完成。负责产品生产的工程师具有最后的发言权:如果设计要求的制造公差是不合实际的,那么光学设计人员就得从头再来。使用折射系数变化太大的玻璃材质,或者曲率变化过大的镜片,都会引起光路的剧变,这些都是要避免的。在这里,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神经质般的极致态度。这些新设计原则所制造出来的镜头具有令人震撼的表现:将传感器所能记录的极微细节,以清澈透明的方式呈现在你的眼前。即使是全开光圈,从画面的边角地带到中心都能维持相近的水平。

(光迹追踪图:可作为镜头设计人员的分析工具)

因此,LEICA的设计策略是:先研究光学设计的基础,才能掌握设计的特点。一旦了解一个设计具有潜力,你就可以明智的使用计算机到特定区域去寻找优化点,并且在你找到你所需要的理想值的时候适时收网。

关注徕卡相机微信公众号“君峰徕卡”获取更多专业徕卡评测、徕卡资讯、摄影技巧。还能免费领取徕卡中文说明书和最新官方固件,挑选百种徕卡相机、配件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什么是信息安全?
365beat怎么下载

什么是信息安全?

📅 08-31 ⭐ 4947
DNF:别买错了!一套天空3种价格,相差3个亿,“神圣天空”果然厉害!
胡歌面相分析,胡歌面相解读
365beat怎么下载

胡歌面相分析,胡歌面相解读

📅 07-26 ⭐ 4962
席地而坐
365bet.com官方网站

席地而坐

📅 07-10 ⭐ 5431
如何为视频快速添加封面(附 Shortcuts 及其他动作下载)
正在阅读:电视怎么当电脑显示器用 电视当电脑显示器用方法【详解】电视怎么当电脑显示器用 电视当电脑显示器用方法【详解】
推荐阅读 ❤️